首页  “一主两翼”教学改革专题  正文

目标明确有载体 过程扎实重效果

发布时间:2021-12-05         浏览次数:89

目标明确有载体  过程扎实重效果

                     ——审视以导学案为载体的“三步一课”学习方式

李杰明

众所周知,学习过程应包括三个步骤,即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每一步都有每一步的任务与内容,但实际上,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中并没有遵循这三步来进行学习,或者有的部分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各步之间并未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各自发挥相应的作用,在高中生中显得尤为普遍。那么在导学自主下的“三步一课”学习方式又可以带来哪些转变呢?

课前预习

课前自学预习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的基础。如果不搞好课前自学,上新课时就会心中无数,不得要领。老师灌,自己吞,消极被动,食而不化。反之,如果做好了课前自学,不仅可以了解课堂知识结构、培养自学能力(主要是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知道自己有哪些问题弄不懂,主要精力应集中在解决哪个或哪几个问题上。对新教材有个初步的了解,就可以集中精力对付新课的重点和自己理不懂的难点,配合老师授课,及时消化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

但在许多高中生的学习过程中预习自学不受重视甚至没有,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没有时间,课业负担过重,每天消化课堂知识、做练习已是穷于应付、捉襟见肘,所以就顾不上;二是依赖心强,反正明天老师还要讲,不预习也没有问题。即使有预习,也多是无序的、盲目的,换言之不会预习,无外乎看看书、翻翻资料,这只能算是一种浅层次上的、对真正学习有一定帮助但收效甚微的预习,往往没有多大实效。

但在“三步一课”导学下,教师当天要对第二天所学知识进行精到简要的导学,结合导学案要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而在导学案上所要学的知识重难点、需要探究的问题等一目了然,学生对要学的知识一定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可以说学生的学习特别是预习有了一个稳定的抓手,预习起来有据可依。在老师的导引下,大部分问题应可以通过课下的自主学习完成。而且解决了学生在预习上的盲目性、无序性,不会出现一说预习就胡乱翻书的现象。

我们发现,足够量的自习课或者自学时间的充足是完成导学案,保证自主学习质量的基础、前提。所以保证每天自习课的量以及对自习课的要求(如不允许教师占用讲课,只能处理突发事件、维持纪律、个别答疑),把时间还给学生。在时间上保证学生能进行自主学习,让充分的预习成为一种可能,保证学生能去体验学习的过程,有收获、又发现、明主次、明疑难。

课堂学习

课堂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阵地。通俗地说,课堂就是老师和学生进行教与学活动的场所。课堂不仅是教师进行知识传授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平台,课堂学习是学生发展认识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

但传统课堂学习中主要是老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接受式教育,“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模式自然有他好的一面,如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但课堂成了教师的舞台,学生被当做被动的受体,忽视学生的参与。

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是传统课堂受到诟病的主要原因。被认为是注重现有知识的传递,忽视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代韩愈在《师说》中为教师确立的这一职责和角色,一直支配着教师的行为。所以出现老师讲的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也就不奇怪了。

但是实际上传统课堂学习学生存在的重要问题是缺乏自主学习的过程,没有课前预习,不是“学然后知不足”,带着新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在课前自学中弄不懂的问题,有目的地认真参与课堂。更没有将自己通过课前自学而获得的对新教材的理解与小组同学相互研讨、老师的讲解加以比较,加深对新教材的理解和记忆,纠正原先自己理解上的错误。

在三步一课学习模式下,学生对课堂知识与问题已有了充分的了解,交流、讨论、展示、质疑、补充、点拨成为一个有机的组成整体,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知识达成、能力提升。学生参与过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原则得到落实。分组讨论、交流展示使课堂中心点变成了学而不是教。课堂变成一个学习的平台而不是传授知识的平台。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时清楚地知道“学什么”,但对于“怎么学”他们往往要经过一个相当的过程才能掌握正确的方法,而教师的点拨、敲定、归纳、提升是教师的作用在更高层次上得到强化。

我们发现,要想避免课堂上学生跟在教师后面跑的现象,避免上个问题还没弄清楚下个问题又已经讲过的现象,不使问题形成链条堆积。其关键在自主学习的落实是否到位,否则学生问题的解决、能力的提升及课堂的实效都将成为一句空话。若能按要求做好课前自学,课堂就能更专心、更积极、更主动,不会茫然无措、无所事事。其次课堂互动讨论、小组交流、展示质疑不能少,只有这样,课堂学习才能做到“五到”即耳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耳到:在课堂上,听老师知识重点和难点的点拨、归纳、提升,又要听其他同学质疑、发言。眼到:把自己学案和小组内同学对比,进一步发现问题,看其他人的展示。口到:是自己预习时没有掌握的,课堂上把疑问,提出来。心到:课堂上认真思考老师同学的思路、方法的独到之处或问题所在。手到:就是在听、看、思的同时,要适当地动手做一些笔记,修正、补充、完善自己的学案。)最后,教师的讲解与敲定必不可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层面与教师相比一定会有一定的差距,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有疑问切不可解决,教师要及时敲定不做无谓的争论,方能提高课堂效率。遇到重难问题,教师要有精到的讲解、点拨,让学生有拨云见日之感,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否则看似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实际没有收效,学生也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

课后复习

课后及时复习能加深和巩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系统地掌握新知识以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所以,科学高效的学习,必须把握“及时复习”这一环。但是过去,课后复习逐渐演变,慢慢的就简单的等同于做练习、做大量的试题,这一块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陷入了题海战的包围之中,以至于抽不出时间来进行反思总结、新课预习,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课后复习,既然是对知识的加深记忆、深刻理解和消化,就决不简单的等同于做练习,一定会有不少同学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并不理想,越过对知识的掌握这一关,盲目的去做题来提高能力,必然会造成“夹生饭”现象,做起题来也会是步履维艰,究其原因是本末倒置。

但在三步一课学习模式下,课下学生要对学案进行修正、补充、完善,对自主学习的过程、课堂学习的内容进行反思总结,用双色笔完成学案后及时上交,老师检查后再返回。这本是就是一个对知识的复习过程,也是一个能力提升的过程。

这种模式下的复习有以下特点。首先复习及时,而且重点突出、效率提高。人的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这种“趁热打铁”,是针对当天课堂上的知识与问题进行的,目的性强。及时复习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特别是平时一些闲散、短暂的时间都可以利用起来,随时解决,问题不积累。其次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复习。即有疑问,当天的疑难可当天解决。

我们发现,如此一来,学生从开始自主学习导学案内容到课堂学习讨论,再到补充完善复习巩固,每完成一科的一份导学案要花费的时间是很多的,如果每天按照四到五份导学案计算,剩余的自主掌握时间确实不多了。容易出现练得少的情况,做题的能力是否能提高让人生疑。这就需要教师精选试题,客观上促使教师把例题选精,进而使学生进行更高效的学习,能举一反三,在目标检测中,定时定量、有效高效,真正做到把知识的掌握和能力(包括做题的能力)贯穿起来。

结语

学习方式本无对错之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并非百无一是,但对学生来说,在导学自主下的以导学案为载体的三步一课学习方式是一种有计划学习,它要比无计划学习好一些。首先学习的目标明确,实现目标也有保证。限定在什么时候采取什么方法步骤达到什么学习目标。其次可恰当安排学习任务,使学习有秩序地进行,有了计划可以把自己的学习管理好。最后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大有帮助。提高计划观念和计划能力,使自己成为能够有条理地安排学习生活的人,不至于“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到哪里”。

当学习有了适当、明确、具体的目标任务,再加上能全面、合理、科学的安排时间,遇到问题有同学的讨论交流,疑难问题有教师的点拨敲定,学后有及时的总结反思完善与复习,相信他不仅是符合了新课改的精神,更是实实在在的抓住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并使之得到了良好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