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家访园地  正文

家校共育,再谱新篇——初中部初二年级家访工作阶段总结(十一)

发布时间:2017-11-18         浏览次数:103

        近来,我校的家访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家访”就是深入学生家庭中,通过与学生家庭成员沟通交流,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及在家庭生活的表现,同时把学生在校情况反馈给家长。近年来,由于电话、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家访次数就少了。前苏联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以至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通过家访,协调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步调,统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班主任代表学校对学生家庭所进行的具有教育性质的访问。

      学生小L是一个十分文静、十分踏实的女孩,学习态度认真,做事比较稳妥,每次作业、考试都能让老师放心,老师布置的任务都很出色地完成,但她不爱说笑,不擅表达,上课很少回答问题,在班级工作中缺少一种积极的心态和一种魄力。
          
       小L虽然是我十分欣赏的学生,但是她不擅于表达是她成长中的一个小小的障碍。不爱说笑,也许是她自己的性格原因吧!通过家访我明确地表达:我们更期望看到她绽放笑容,微笑是内心愉悦的外在表现,同时也能够将快乐传递给他人。看到她,我便想到自己的学生时代,那时的我,虽具有自我约束力和上进心,但也缺少一些协调组织管理潜力。这种潜力的缺失也直接影响到了我的人生轨迹。但愿小L再大胆一些,在今后的活动中能磨炼自己,不断成长,使自己提高全面综合素质。
 
       
      以前我和学生小C单独交流过,发现其父母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甚至不经常和孩子交流。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很简单粗暴,非打即骂。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教育方式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多少负面的影响。
      通过家访活动,我和家长沟通时,告知他们:小的时候,孩子因为没有反抗的潜力可能会畏惧家长的威严,会持续沉默,但在心理上却有隐隐的不满。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孩子慢慢有自我的意识时,家长再用这样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那么孩子就会渐渐地形成逆反心理,往往将家长的话放置一边,久而久之会加深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长期处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的性格也会变得孤僻,一旦走上社会,将会影响其人生观和世界观。当小C的家长得知,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参与时,表现出很大的懊悔和不安,并且表示今后要和孩子多沟通交流,家校协力,让孩子健康成长。
 
       学生小M是一个十分好动的男孩,与家长也多次反映过这个问题。他很聪明,成绩也很好,但常常管不住自己,上课很少能坐得住,要么东张西望,要么手中拿着玩具摆弄,要么与邻桌耳语几句,要么头低下不知在想什么。老师让思考问题,他张口就说。他口头表达潜力很强,也很会办事,但缺少静下心来独立思考的潜力,这就影响了其做题的质量。
        通过家访,我和他谈论了人生的目标,鼓励他静心读书。读书、思考是需要安静的,唯有一颗宁静的心才能使自己进入思维的腹地,才能领悟到更深更广的内涵,期望小M能认识到这一点。他的家长也表示必须用心支持学校和老师的工作,配合老师共同管理好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也期望学校能继续严格管理,狠抓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让孩子养成更良好的各种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育过程中要充满爱和期待,如果把一份爱心放在家访中,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的确,家访活动在增进和加强家校间的沟通和联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家访是教师与学生、家长联系与沟通的桥梁,是假期教师与家长达成共识的纽带,是实现教育过程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