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是中央重视、群众关注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均作了部署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也在该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和创新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发、多发、低龄化的态势尚未扭转,相关工作中还存在专业度不高、方法不科学等问题,导致工作有效性不强。因此,加强专业化建设,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和有效性,是未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是要区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同任务与目标,提升工作的针对性和专业化水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涉及提升广大学生心理素质、解决好学生的各类日常发展性问题、及时对学生各类亚健康心理行为问题进行早期干预、针对学生各类精神与行为障碍开展综合治疗等多方面工作,其工作目标、具体任务和对相关工作者的专业要求是不同的,应采取的专业化措施和方法也是有差别的,这就需要明确各类工作的边界和对专业化的不同要求,专业工作需专业人员实施开展。在目前的工作中,既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数量不足、训练不够、资质不够、能力不足等问题,也涉及对从事上述各领域工作规范要求不十分明确、跨领域工作规定不十分清楚等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和尽快出台相关政策、规定。此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涉及相关工作者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科学认识和多学科理解,亟需针对不同工作群体开展系统的、有针对性的专业化培训,帮助各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学习掌握学生神经发育、心理发展、脑智发育异常与心理行为问题、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使大家成为更专业化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二是要提升广大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能力,提升工作的有效性水平。广大教师是日常守护在学生身边的能够随时发现问题、提供有效咨询辅导、帮助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力量。在过去各类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方案中,一方面,对教师掌握学生脑智发育规律、心理行为问题产生机理、相关评估与识别方法等涉及较少;另一方面,对在各学科教学中如何做好育人工作、班级管理、家校协同等技能方法也缺乏系统传授和训练,使得许多教师在这些方面还存在知识不足和技能短板。因此,我们亟需开展系统的、结合教师工作实际的、持续的、研用结合的系列学习,以助力其尽快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能力。
三是加强相关科学研究,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更专业的支撑。当前,学生心理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还不能完全理解和读懂今天的孩子。例如:今天学生的个体成长正在经历和过去不同的外部高要求、高竞争、高强度的学习和压力,也面临数字化环境等复杂影响,这些都将对其脑智发育、心理素质产生深刻和持久的重要影响。因此,更全面准确地描述当今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深入揭示其背后的多种机理、制定有效教育促进方案和教育干预计划,已成为当今我国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领域研究者重要而紧迫的科研任务。我们要大力开展脑智发育基础科学研究,努力揭示学生认知发展与学习的内在规律、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危险与保护因素、有效的评估方法和干预方法,着力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衔接,为提前预防、及时预警、有效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四是加强学生权益保护,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性。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研究、评估和教育等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权益保护,遵守伦理道德和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学生健康权、知情权、隐私权等,要更加重视和细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涉及的各项伦理要求和工作规范。一方面,要注重学生信息的保密要求和分层管理机制,避免有关信息的滥用和泄露等给学生成长、未来学习和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更加关注学生及其家庭环境的差异,尽最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做到因人施教。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每位参与其中的工作者以对学生的爱心、严谨的科学态度、扎实的科学知识和专业能力,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及实现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和健康中国的目标贡献专业力量。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